视光师必看的7种眼检查方法(下)

 二维码 93

眼科问题的发生率在当今社会年年攀高,据如今众多眼科疾病调查显示:

在年轻人中最多见的问题是屈光不正(双眼视力在未经矫正的情况下,或矫正不正确时,视力不正常),且少儿、青少年的比重年年升高,整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而在中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眼科问题是白内障及视网膜动脉硬化,一方面发生白内障的原因多是老化(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晶体出现混浊),据统计,80岁以上的老人100%有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视网膜动脉的改变会受体内动脉硬化的影响,因此多发生在50~60岁或以上,并常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并存,据统计,高血压病患者70%可发生视网膜动脉改变,故这也是判断高血压病程度的一个标准,另外严重的糖尿病患者亦有眼底改变,因此,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患者,应常规进行眼底检查。



眼科问题比重逐年增加,随之而来顾客对眼科检查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但疾病分布却按年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阶层,这就意味着视光师的眼科检查技术是重中之重。

也是为此,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眼科眼科检查法总结(下篇),希望各位视光师能收藏起来并时时加以学习。

检眼镜

概念

眼底:眼球内位于晶状体以后的部位,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与视神经。

眼底检查方法:直接检眼镜、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扫描激光眼底镜、视神经乳头分析仪、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类型



直接眼底镜
间接眼底镜
所见
视网膜本身(正虚像)
眼底镜形成的视网膜像(倒实像)
角视野
10º — 12º
60º
放大倍数
15倍
2 — 3 倍
功能
高倍下观察较小范围的眼底像
低倍下观察较大范围IDE眼底想


直接眼底镜结构

1、包括照明系统和观察系统,照明系统包括灯泡、聚光透镜和反射镜。

2、光阑可控制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照明光斑大小。

3、滤光片能去除照明光束中的长波光线,增加视网膜血管和背景的对比度 ,有利于鉴别视网膜或脉络膜损害。

4、具体构造及用法:

高倍下观察较小范围的眼底像 低倍下观察较大范围的眼底像接触病人反面面对医生。

正面由上而下有三个开口:

① 接目口:对准病人眼睛

②光色旋钮:具体分为绿光、白光、偏极光。其中绿光用于观察血管,白光用于一般检查,偏极光用于消除角膜反光(此对初学者有用)。

光圈旋钮:分为小光圈、大光圈、刻度光圈、裂隙光与蓝色光。其中小光圈用于小瞳孔,大光圈用于大瞳孔,刻度光圈用于测量网膜病变大小,裂隙光用于观察病变深度,蓝色光用于荧光染色。

反面由上而下有三个构造:

① 眉垫:紧靠医生的眉毛

②接目口:对准医生的眼睛

屈光显示窗:转动头部侧边的转盘,可选择不同度数的屈光镜片(红色刻度代表凹透镜,黑色刻度代表凸透镜),同时颈部有一开关,可开启光源。

观察顺序:观察玻璃体、检查视乳头、视网膜血管、同时观察视网膜 各象限色泽、检查黄斑部、中心凹反光

注意事项:

① 眼底检查一般先在小瞳孔下进行,需要散瞳作详细检查者,则应在排除青光眼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散瞳剂。

②检查眼底应有次序,以避免遗漏〔用直接检查法时,同时记录屈光状态。

眼底镜度数就是检查者的度数和被检者度数的代数和。

双目间接检眼镜

优点:具有立体感、照明度强、视野宽、成像清晰、可以巩膜压迫法、可以示教、可直视下行手术、可坐或卧位检查。

缺点:成像小、倒像。使用方法:病人准备:散瞳 设备准备:头带调节、目镜调节、照明装置调节、物镜调节与选择。

前置镜

视网膜像成在镜片和裂隙灯显微镜之间,是一个倒像。

成像立体而且放大率可调,放大倍率取决于裂隙灯的放大倍率,90D、78D和60D,视场大约为70°。

眼底照相机

基于Gullstrand无反光间接检眼镜光学原理,照明系统的出瞳和观察系统的入瞳均成像在患者瞳孔区,角膜和晶状体的反射光不会进入观察系统, 因此采用望远系统观察眼底。

眼底照相机的工作程序由两个条件决定:

①光源的像和照相光圈的像必须与被测者的瞳孔共轭(眼和相机的位置)

②眼底的像必须同胶片 平面共轭(附加镜片)。小瞳眼底照相机 普通眼底照相机需要瞳孔直径4~5mm,需散瞳获得。



视野学

概述

1、定义:是指注视眼(单眼或双眼)固视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它反映了周边视力即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以外的视力。中心视力约占视野中央5º范围。

具体分区:

10º以内称为中心视野

10º~25º称为中间视野

25º以外为周边视野

还有人将视野分为30º范围内的中心视野和30º以外的周边视野。而5º~25º习惯上称为旁中心区或Bjrrum区。

正常视野范围:

(单眼) 鼻侧:65度

颞侧:91度

上方:56度

下方:74度

双眼视野:水平180度

2、正常视野必须具备两个特点:正常人双眼等视线大致相等,形态基本一致 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的光敏感度均正常

3、正常视野光敏感度:以中心注视点最高。随偏心度增加而逐渐下降。

4、视网膜上每一个解剖位置与相应的视野对应:

黄斑中心凹对应视野的中心部位

鼻侧视网膜对应视野的颞侧部位

颞侧视网膜对应视野的鼻侧部位

上方视网膜对应视野的下方部位

下方视网膜对应视野的上方部位

视乳头在视野中表现为一生理盲点

操作技术

1、视野计类型:弧形视野计、平面视野计、Goldmann视野计、计算机自动视野计、视野检测结果的一般分析

方法学:

何种视野计?

是否屈光矫正?

检查范围 、点数及间距?

受检眼瞳孔直径?

可靠性评价里判断视野是正常还是异常?

2、缺损性质描述:如异常视野应进一步描述缺损 部位、种类、形态、深度及大小。

3、综合评价:参考其他临床表现考虑视野缺 损是何种疾病影响视野检查的相关因素。

4、视野检查属于心理物理学检查,反映的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患者方面、仪器方面、操作方面。

患者方面(具体):

年龄:年龄增加,视网膜的视敏感度普遍下降,等视线向心性缩小。

原因:

A、年龄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衰退,神经数目减少。

B、晶状体变黄,透光率减少,降低了光标的实际刺激强度。

C、反应时间延长。

受检眼的明适应和暗适应程度:受检眼应充分适应视野计的背景光照明,否则不同的适应状态得到不同的视野检查结果。

屈光不正:屈光不正未矫正将使光标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物像,此物象比实际物象面积略大,亮度略暗。

瞳孔大小:瞳孔过小,进入眼内的光线减少,导致平均光敏感度下降,等视线向心性缩小;瞳孔过大,增加晶状体的像差效应,影响视网膜的成像质量。

固视情况:良好的固视是完成视野检查的必要条件,固视不良甚至生理盲点也不能定位。

学习效应:通过熟悉检查程序而使视野扩大的效应称为学习效应。

其他方面:检查持续时间(每次不宜超过15~20分钟);合作程度(注意力是否集中、固视情况);上下睑的位置;全身的健康状况等。

临床应用

1、异常视野:

暗点:中心暗点、哑铃状暗点、鼻侧阶梯、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环形暗点。

局限性缺损:

①颞侧扇形缺损:又称为契形缺损

② 偏盲和黄斑回避

③象限性视野缺损

视野向心性缩小和管状视野:视野极度向心性缩小,仅残留中心5º~10º范围的视野 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

功能性:见于癔症

器质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晚期青光眼及双侧同向偏盲之后

普遍敏感度降低

生理盲点扩大:生理盲点纵径大于9.5度,或横径大于7.5度,通常各个方向均扩大,常见于青光眼、高度近视视盘周围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视盘视网膜炎和视盘水肿等。

2、青光眼视野改变:

青光眼视野局限性缺损:

旁中央暗点,见于早期视野缺损

鼻侧阶梯:青光眼早期

颞侧楔形压陷:尖端指向生理盲点的扇形或楔形颞侧局部等视线内陷或同一形状的光敏感度降低区。

青光眼视野缺损独有的表现 环形暗点和弓形暗点:中期。

局限性缺损:

①颞侧扇形缺损:又称为契形缺损

② 偏盲和黄斑回避

③象限性视野缺损

青光眼中期缺失视野的独有表现:环形暗点和弓形暗点

青光眼晚期视野:管状视野和颞侧视岛

青光眼弥漫性视野压陷或普遍敏感度降低

青光眼视野的缺损与分期:

① 早期: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及颞侧楔形压陷

② 中期:弓形暗点、环形暗点及鼻侧象限性缺损

③ 晚期:残留中心管状视野和/或颞侧视岛

3、神经系统疾病视野改变:

视神经疾病:中心暗点,单侧视神经疾病产生受累眼的视野缺损。

视交叉损害:双颞侧偏盲

视交叉后的病变:同侧偏盲



A/B超声诊断仪

概念

1、定义:

超声诊断:利用声波传播产生的回声显像进 行诊断的方法。

回声或回波(echo):超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声学性质不同的介面发生反射后反射回来的声波。

2、优缺点:

优点:同其它医学影像方法比较,超声检查有简便、迅速、经济和无损伤等 眼球和眼眶位置表浅,界面清楚,是最适合超声检查和诊断的器官

不足之处:超声诊断特异性不够高

超声诊断仪性能的指标

1、分辨力:是指在诊断图形上,区分距离不同的两部分反射波的能力,而不是最小诊断距离。

2、分辨力是超声诊断仪性能的重要指标:

基本分辨力:单一声束线上所测出的分辨两个细小目标的能力。

分类:轴向分辨力、侧向分辨力、横向分辨力。

图像分辨力:可分为细微分辨力、对比分辨力。

声速(c):声波在某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在人体组织中,含固体物高的>含纤维组织高的>含水较高的软组织>含体液的>含气体的 。

密度( ρ ):各种组织、脏器的密度(ρ)为重要声学参数中声阻抗的基本组成之一。密度的测量应在活体组织保持正常血供时进行。

检查方法

1、运动试验

2、后运动检查 :了解病变与眼球壁的关系

3、压迫试验

4、磁性试验

5、低头法

此外,根据回声信号强弱(像素亮暗)分为五大类:

强回声:反射系数大于50%以上,灰度明亮,后方常伴声影,相当于结缔组织钙化的回声。

高回声:灰度较明亮,不伴声影等回声,相当于肝脾的回声。

低回声:灰暗水平的回声,相当于肾皮质回声。

弱回声:具有实质性和液性病变的回声。

无回声:均匀液体如玻璃体腔回声即呈无回声暗区。

图像分析内容

1、形态轮廓

2、内部回声

3、边界情况或周围回声

4、后壁或后方回声

5、周邻关系

6、压缩性或柔韧性

7、频谱分析

A型超声:接触法、浸入法

正常参数:

眼轴长度:23—24mm

前房深度:2.4—2.7mm

晶体厚度:4—5mm

晶体直径:9—10mm

玻璃体腔长度:16—17mm

球壁厚度:2—2.3mm

最常见的超声图像:晶状体疾病、玻璃体疾病、视网膜疾病、脉络膜疾病。



来源:视防眼健康

本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 be continue